首页 > 游戏攻略 >

染色 染色的工艺及步骤

发布时间:2024-08-20 07:59:52来源:网络转载

一、什么是染色

染色是一种通过使用染料改变物质颜色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使得染料**能够附着在物质表面或内部,从而改变其原始颜色。

染色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皮革、纸张、食品等多个领域。以纺织品为例,染色是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染色可以赋予织物各种颜色和图案,提升其外观和价值。在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也会使用染色技术对**、组织等进行标记,以便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染色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因材料和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染色过程需要考虑到染料的选择、浓度的控制、温度的调节以及时间的把握等多个因素。不同的染料具有不同的*质和适用范围,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同时,染色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等因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染色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提升物质的外观和价值,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观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染色的技术和应用也会不断得到优化和拓展。

二、染色概述

      染色即染上颜色,也称上色,是指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而使其着色。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染色可以使物体呈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颜色。染色的过程就是染料和**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结合,或在**上生成不溶*有色物质的工艺过程。

      按照现代的染色理论的观点,染料之所以能够上染**,并在**织物上具有一定牢度,是因为染料**与****之间存在着各种引力的缘故,各类染料的染色原理和染色工艺,因染料和**各自的特*而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但就其染色过程而言,大致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吸附:当**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表面,这个过程称为吸附。染料能对**发生吸附,主要是由于染料和**之间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是由**间作用力构成的,它主要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和库仑力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的染料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吸附的逆过程为解吸,在上染过程中吸附和解吸是同时存在的,如此反复有利于染色的均匀。

       2、扩散:吸附在**表面的染料向**内部扩散,直到**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在**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内部的染料浓度,促使染料由**表面向**内部扩散。此时,染料的扩散破坏了*初建立的吸附平衡,溶液中的染料又会不断地吸附到**表面,吸附和解吸再次达到平衡。扩散对染色速度和染色的匀染质量影起决定*作用,拼色时应选用*能相近的染料。

       3、固着:染料与**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活*染料与**素**靠共价键结合、弱酸*染料与蛋白质**靠离子键+**间引力结合、直接染料与**素**靠范德华力+氢键结合。染料与**固着力的大小对色牢度起决定*的作用。

      上述三个阶段在染色过程中往往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染色的某一段时间某个过程占优势而已。

      染料在**内固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上的过程。不同的染料与不同的**,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上存在着四种类型。

       1.化学*固色:指染料与**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染料固着在**上。如活*染料染**素**。

       2.物理化学*固着:由于染料与**之间的相互吸引及氢键的形成,而使染料固着在**上。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等都是依赖这种引力而固着在**上的。

       3.物理*固着:化学**中的非晶区在高温下膨化形成足以容纳染料**的空*,染色结束后温度降低,空*收缩而使染料包裹在**内,如分散染料。

       4.机械固着:这类染料对**没有亲和力,需通过粘合剂(一般是树脂粘合剂)固着在**上。如涂料。

      根据把染料施加于纺织品上所处的不同加工进程,染色方法可分为:

       1、原液着色:化学**或再生**,在纺丝前对纺丝原液进行着色的染色方式。

       2、散纤染色:在纺纱之前把散状的**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色纺纱大多采用散**染色的方法,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3、毛条染色:这也属于**成纱前的**染色,与散状**染色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获得柔和的混色效果。毛条染色一般用于精纺毛纱与毛织物。

       4、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的纱线(缝纫线等)。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

       5、经轴染色:这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但随着经轴落筒的出现,我们可以把染色后经轴上的纱线落成筒子纱,这种染色的纱线使用范围就更广了,譬如靛蓝染色大多使用的还原染色方法,只有使用经轴染色才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经轴落筒,是很难实现的。

       6、匹染: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绳状染色、喷射染色、卷染、轧染。

       7、成衣染色:把成衣装入尼龙袋子,一系列的袋子一起装入染缸,在染缸内持续搅拌(桨叶式染色机)。成衣染色多适合于针织袜类、T恤等大部分针织服装、毛衫、裤子、衬衫等一些简单的成衣。

       8、艺术染色:主要有扎染、蜡染、吊染、段染、泼染以及手绘等。

      根据把染料施加于染色物和使染料固着在**上的方式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或称竭染)和轧染两种

      一、浸染: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上的染色方法。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逐渐上染**,染液中染料浓度相应地逐渐下降,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纺织品染色,尤其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

      浸染时,染液及被染物可以同时循环运转,也可以只有一种循环。浸染属于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比连续轧染低,其*大的优点是织物所受张力小。间歇式生产如处理不当会出现缸差疵布,不能保证不同批次加工织物的重现*。浸染一般要求有比较大的浴比,这会降低染料的利用率,增加生产废水的排放量,而且能量消耗大。

       浸染方式主要有:散**染色、绞纱或筒子纱染色、经轴染色、卷染、绳状染色、喷射溢流染色、气流染色等。影响浸染匀染的因素有:

     (1)保证染液各处的染料、助剂的浓度均匀一致;保证染液均匀流动;

     (2)控制上染速率以避免由于上染率太高造成的染色不匀,可通过调节温度及加入匀染助剂、延长上染时间来达到。调节温度使染浴各处温度均匀一致,升温速率必须与染液流速相适应。加入匀染剂可控制上染速率,或增加染料的移染*能;

      (3)控制浴比大小。一般来说,浴比大有利于匀染;

     (4)预先消除织物内应力。这是由于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张力的作用。

      二、轧染: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物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染料的上染是(或主要是)在以后的汽蒸或焙烘等处理过程中完成的。

      和浸染不同,轧染时织物浸在染液里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秒到十几秒,织物上的轧余率(带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不多,在30%~100%之间,不存在染液的循环流动,没有移染过程。

      传统的热轧染(我们常说的长车染色)是连续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轻薄类机织物的染色,厚重织物因为轧不透容易导致色差色花。

      为了保证匀染*及防止色差:

     (1)轧液要均匀,织物浸轧后,前、后、左、中、右的轧余率要求均匀一致;

     (2)良好的润湿*能。染液要迅速透入织物的组织空隙,除前处理充分外,可在染液中加入适当润湿剂;

     (3)降低轧余率、加入防泳移剂、先预烘后烘干以防止由于染料泳移造成的染色不匀。

     (4)开车初期适当冲稀轧槽中的染液浓度或提高开车初期的染液浓度,分别用以降低初染率高或初染率低造成的前后色差。

     冷轧堆染色是一种特殊的轧染,它属于一种半连续染色的方法。织物在浸轧染液后,通过在堆置过程中固色,主要用于活*染料对棉织物的染色。冷轧染是非连续*染色,这种染色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小批量生产,一般选择反应*能比较好的活*染料染棉或者粘纤布,用室温堆置,可获布面均匀,渗透良好的染色效果,而且厚薄织物均适合用此法。

三、衣服怎么染色剂染色

一、染棉质衣服:

1、取一盆30-40度的水,*好是纯净水,不用太多,能浸没衣服就可以了。

2、将染料溶于30-40度的水中,边搅拌边放入,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放入15克盐,搅匀。

3、将洗净的衣服放入,尽量多翻动衣服,这样染出来的衣服颜色才均匀。

4、10分钟后把衣服捞出,再加入25克盐,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把衣服放入。

5、慢慢升温至55-60度,然后加入纯碱(约10克)。

6、保温30分钟,在染色的整个过程中衣服一定要经常翻动,使其着色均匀。

7、取出衣服洗掉浮色。

8、取同样多的一盆35度左右的清水,加入10克盐,把衣服放进去浸泡30分钟。

9、取出衣服直接晾干(避免日晒)。

二、几种不适合在家中染的面料:

1、涤纶(化纤):分散染料要在高温(100-130度)高压(23Kpa)才能上色,一般家庭中都达不到这个条件的,所以不建议染

2、腈纶:分散染料容易缩水

3、氨纶:分散染料不易上色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