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攻略 >

少年的求道之旅 老子故事之二 (少年的求道之路小说)

发布时间:2024-09-18 10:04:16来源:网络转载

老聃自幼聪慧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晓天文地理,博闻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天,商容教授讲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是什么?先生说: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什么?先生说: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什么?先生说: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什么?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有什么?先生说: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将这些疑惑问他的母亲,母亲答不上来,问家将,家将也答不上来。于是老聃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是什么,彻夜不能入睡。

又一天,商老先生讲道:宇宙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是谁推动它们运行的?山川江海,是谁造成的?尊卑长幼,是谁确定的?长短坚脆,是谁区分的?先生说:都是神所做的啊。老聃问道:神为什么有这么大能耐?先生说:神有变化的能耐,有造物的本领,所以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老聃问:神的能耐是怎么得来的?神的本领是什么时候有的?先生说: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又将这些疑惑问他的母亲,母亲答不上来,问家将,家将也答不上来。于是老聃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若有所思,接触到东西就互相比较,痴迷到一连三天都不知饭的滋味。

又一天,商先生讲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百姓生来就不能当君王,不顺从君王还可以理解。君王出生是天意,君王可以违背天意是什么道理?先生说:神派遣君王代替天治理宇宙。君王出生就像大将在外面打仗;大将在外面打仗可以不听从君王的命令。君王也不能完全顺从天意。老聃问道:神有变化的能耐、造物的本领,为什么不创造一个听从天意的君王呢?先生说: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又将这些疑惑问他的母亲,母亲答不上来,问家将,家将也答不上来。于是,老聃求教乡里的名人志士,差不多遍访了这些名人志士,痴迷到遇到下雨不知衣服湿透了,迎着风也不觉得风在吹。

又有一天,商老先生讲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不和,百姓就有大祸患,为什么君王不去治理?先生说:老百姓发生争执,是失去小和;失去小和就会有小的祸患,这样君王还可以治理。国与国发生争端,是失去大和,失去大和就会有大祸患,大的祸患是君王的过错,他自己怎么可以治理呢?老聃问:君王不可自己治理,神为什么不能治理?先生说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又将这些疑惑问他的母亲,母亲答不上来,问家将,家将也答不上来。于是,老聃除了遍访了名人志士,还遍读了乡里的各种书籍,痴迷到夏天不知酷热,冬天不知严寒。


老子的故事之九—孔子问道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老子。 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老子与周礼决裂,开始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再进而探索宇宙本原,形成了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 就在这一时期,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 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拜访老子。 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 老子见到孔子来访,让他坐在正房之中,问道:“我俩这一别十几年啦!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这次光临寒舍,有什么指教啊?”孔子向老子鞠了一躬说:“弟子才疏学浅,虽然精于思考勤于学习,可是白白过了十几年,至今还没进入大道的门槛,特来求教老师。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五年还没有得到。 ”老子又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是没有得到。 ”老子解释说:“是的。 阴阳之道是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 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没有恰当名词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 你说你寻求了十二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 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人们就没有不把它进贡给君王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子女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 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 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 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 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 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 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 名誉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 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能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 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老子接着解释说:“如果你想认识大道,必须先将你的认识从万物的构成转移到它们的最初状态。 天地之内、宇宙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等等,形状和习性都各不相同。 相同的是,它们都是顺从自然而形成,也都是随着自然而消亡。 知道它们的不同,只是看见它的表面;知道它们都相同,才是知道它们的根本。 如果不看它们不同的地方,而看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就可以将你的认识转移到它们的最初状态。 万物形成的最初状态是混合为一体的,没有形状和习性,也没有不同。 ” 孔子问:“看到它们的相同之处,有什么好处呢?”老子解释说:“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就可以知道万物是一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了。 所以,就可以把生死看作是昼夜交替一样,祸患与福报相同,吉利与凶险相等,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荣辱之别,心如深井一样,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还有哪里不快乐呢?” 孔子听完,看到自己的身体好像是无用的东西,觉察自己的荣誉和名声如同粪土一样。 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上之前,哪有什么身体?哪有什么荣誉和名声?又想自己去世之后,还有什么肌肤?还有什么贵贱?于是,追求仁义、传播礼仪的心思顿时消除了,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大道深沉的样子就像大海,高大的形象就像高山,遍布宇宙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而无物不到,去追求它却不可得到,去谈论它也无法说明啊!大道孕育天地却不会衰败,滋养万物却不会匮乏。 天得道就会越来越高耸,地得道就会越来越深厚,日月得道而正常运行,四季得道而秩序井然,万物得道而自然形成。 ” 孔子听完这些话,心情就像腾云驾雾,又像潜入海底,像进入山林,又像渗入物体,他好像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自己就是万物,万物就是自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说:“大道真是太广阔宏大了!无边无际啊!我活了五十一岁,只知道仁义和礼仪,岂不知宇宙是这样空旷广大啊!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子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有道的圣人是这样为人处世的,遇到事情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事情变化了也不保守,而是顺着事物的发展,任由事情自然而然得到解决。 调和各种矛盾而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有德的人;随着事情的发展趋势而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才是得道的人。 ” 孔子听了,心情就像云彩飘动,随风而行;又像河水流转,顺着地势改变。 高兴地说:“真是太悠闲了!我就像坐船漂泊在海上,又像乘车行驶在陆地,和万物一同行进,一同停止,何必用自己的力量代替船和车呢?君子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善于借助外物啊!真是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再讲!再讲!” 老子又解释说:“从宇宙形成的开始来观察,万物都是由精气变化而形成,由精气变化而消亡。 人出生与是精气聚集在一起;人死亡就是精气消散了。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时间过得极快,忽然之间就消失了。 万物生长的蓬蓬勃勃,没有不是从无到有的;各种类别的动植物生长发育,变化万千,也没有不是从有而又回归无的。 万物生长,是从无到有;万物消亡,就是从有到无。 “有”是精气聚集在一起可以看到;“无”就是精气消失不可看到。 “有”也是精气,“无”也是精气,有无都是精气,所以说,人的生和死就是一口气啊。 人生下来没有不死的,而人看见出生就高兴,看见死亡就悲伤,不是太奇怪了吗?人死亡就像解开身体的束缚,摆脱性情的挟持,由暂时寄宿的世界回归到生命本原的地方。 人远离了本原,如同游子远走他乡;人死后回归本原,如同游子回归故乡,所以对待出生不要以为高兴,对待死亡也不要以为悲伤。 得道的人,对待生和死得态度是一样的,出生为了安乐,死亡为了安息;对待是非也是一样的,是也是不是,不是也是是;对待贵贱是一样的,贫贱也是不贫贱,富贵也是不富贵;对待荣辱也一样,有荣誉也是没荣誉,有耻辱也是没有耻辱。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万物的根源,生死、是非、贵贱、荣辱,都是人为制定的价值观,也是瞬间变动的状态。 追究他们的根本,同样而没有分别。 明白了这个大道,就会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对于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等自然现象都能平静地对待。 ” 孔子听完,感觉自己已经变成喜鹊飞到枝头,变成小鱼在江湖里遨游,变成蜜蜂在花丛中采蜜,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在向老子求道,不禁心旷神怡地说:“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现在五十一才知道造化是什么东西啊!造我为喜鹊,我就顺应喜鹊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小鱼,我就顺应小鱼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蜜蜂,我就顺应蜜蜂的习性而变化;造我为人,我就顺应人的习性而变化。 喜鹊、小鱼、蜜蜂和人虽然外形不同,而顺应自然本性的变化却相同;顺应自然本性而变化,就是顺应大道而行啊!我的身体立足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而我的元神却遨游在大同一体的仙境,这样就能与大道合一了。 而我天天求道,却不知道就在我身上啊!”说完,起身就告别了老子。

瓮里醯鸡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出了很多思想家,据说他们当中,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有一回孔子去向老子求教,问道:您老人家德高望重,修身有名。 古之为人凡属君子,都是非常注重修身的。 我今天来就想当面向您讨教,如何修身修道才能成为一个圣贤?什么才算是大道?您能告诉我吗?老子回答说:你的名声我早有耳闻,你也是一个修身修道的人。 不过至于说这修身修道,就好像山间泉水,你看到那泉水了吗?一眼望去清澈见底,日夜不停淙淙而流,是谁让它流的呢?又是谁让它那么清澈呢?就是自然,就是天地。 再说天空,它为什么那么高?大地它为什么那么厚?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都是自然形成的。 所以君子修道就如泉水,就象天和地一样,有一个自然而成的过程。 孔子回来后,跟他最好的弟子颜回说:我这回去向老子求道,才明白对于道,我过去知道的太少了。 我过去了解道的程度,就好像瓮中的醯鸡一样,眼界太浅了!我这回见了老子,他给我打开了瓮盖,使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瓮,就是装酒的大坛子。 醯鸡就是酒坛子里边的小虫。 瓮里醯鸡这条成语,是形容酒坛里的小蠓虫,一直在坛子里面飞,不知道天地的广阔。 比喻见闻狭隘的人,后来也被用作自谦之词。

你一定读过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吧?请选一个写下来

三借芭蕉扇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 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 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 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 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 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 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 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 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 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 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 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 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 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 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本文链接:http://www.tiefuzhen.com/game/202409/11445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