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攻略 >

法正 三国杀 三国杀法正台词

发布时间:2024-10-07 08:38:31来源:网络转载

1.【恩怨】锁定技,其他角色每令你回复1点体力,该角色摸一张牌;其他角色每对你造成一次伤害,须给你一张红桃手牌,否则该角色失去1点体力。

2.请注意,是其他角色对你造成一次伤害,关键词“一次伤害”。首先是“伤害”,受到伤害而不是体力流失,张春华的【绝情】,于吉的【蛊惑】,陈琳的【笔伐】造成的均为体力流失,恩怨无法发动。然后是“一次”,是一次伤害,不论多少点,2点也好,3点也好,都只能发动一次恩怨,对方不给你红桃手牌,那他只流失一点体力。*后就是要有伤害来源,无伤害来源的闪电不能发动恩怨。

3.注意是锁定技,无论是敌是友,无论你是否愿意,只要别人对你造成伤害或者给你加血,那你的恩怨都会发动。

1、恩怨:锁定技,当其他角色令你回复1点体力时,你令其摸一张牌;锁定技,当你受到其他角色造成的伤害后,你令其选择一项:将一张红桃手牌交给你或失去1点体力。

2、眩惑:出牌阶段限一次,你可以将一张红桃手牌交给一名其他角色,获得该角色的一张牌,然后交给除该角色外的一名其他角色。

3、新版法正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武将牌,武将原型为东汉末年蜀地谋士法正,武将技能为恩怨、眩惑。

1、你是不是也曾一度的痴迷三国杀这款游戏呢?你知道三国杀法正的台词是什么吗?喜欢玩游戏的朋友们一定很想知道三国杀里面重要人物的经典台词吧!我们365语录台词**意整理了这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2、恩怨:【恩】得人恩果千年记/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3、恩怨:【怨】谁敢得罪我?/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4、眩惑:给你的,十倍奉还给我!/重用许靖,以眩远近。

1.张角发动雷击,法正掉血后,技能恩怨是会被触发的,但若是雷击能够**法正,则恩怨不会被触发。

2.不管有没有手牌,恩怨都是会被发动的,没有手牌会被自动减一滴血。

3.无论古锭刀还是酒杀杀法正,法正掉多少滴血,恩怨只能触发一次,也就是给法正一张红桃牌或自己掉一滴血。司马的反馈、夏侯渊的刚烈、曹丕的放逐都是如此。

1、郭嘉的遗计出现的2张牌并不是郭嘉的,这两张牌不属于任何人的。郭嘉只是可以把这两张牌发给任意一名角色罢了,如果他发给了他自己,那么这时牌才属于郭嘉的,因此如果郭嘉遗计了2张牌全给新法正了,那么只能算是法正自己摸了这2张牌。同理比较徐庶,由于徐庶的举荐是看作先弃牌,在让一名角色摸等量的牌,所以此时恩怨也不能发动的。

2、不过新法正会比旧法正强很多,可玩*也高了。首先其恩怨不再是锁定技能,不会坑队友,其次眩惑每一回合都可以发动的,比旧眩惑发动的几率高出太多,即使是中了乐不思蜀,也是可以发动的。虽然一般都眩惑自己人的,不过有时眩惑也能对敌人使用,来拆除敌人的武器装备等:比如,新法正反贼,眩惑主公杀快死了的忠臣,如果主公不杀的话你可以直接偷走主公的武器防具等更有价值的东西!

1、《三国杀》是一款热门的桌面游戏,融合了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游戏**有4种身份:主公、反贼、忠臣、内*。主公和忠臣的任务就是剿灭反贼,清除内*;反贼的任务则是**主公。内*则要在场上存在除主公以外的其他人物之前要清除其他人物,*后单挑主公。游戏开始时每个玩家随机抽取一张身份牌,抽到主公的玩家,要将自己的身份牌明示。其他人的身份牌不能被其他玩家看到。

2、武将技:恩怨——锁定技,其他角色每令你回复一点体力,该角色摸一张牌;其他角色每对你造成一次伤害,须给你一张红桃手牌,否则该角色失去1点体力。

3、眩惑——出牌阶段,你可以将一张红桃手牌交给一名其他角色,然后,你获得该角色的一张牌并立即交给除该角色外的其他角色。每回合限一次。

4、法正在身份局中*适合做内*,【恩怨】技能让他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并且带有爱憎分明的意味。而【眩惑】技能则是很好的控制技能。【主公】:推荐指数:★★★☆☆选择法正做非主流主公,实属下下策。【忠臣】:推荐指数:★★★☆☆*适合的主公:刘备、孙权、张角。中规中矩的打法。【反贼】:推荐指数:★★★☆☆与做忠臣打法相似,因为输出不够给力,配合力较弱,故不推荐做反贼。【内*】:推荐指数:★★★★☆【恩怨】给了法正更大的生存空间。【眩惑】更好的平衡场上局面,想用法正获得内*的胜利,需要玩家多动脑筋!

好了,关于法正 三国杀和三国杀法正台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链接:http://www.tiefuzhen.com/game/202410/13627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