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攻略 >

风烟望五津 “风烟望五津”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10-07 11:36:53来源:网络转载

1、风烟望五津的全诗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3、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4、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5、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1、风烟望五津的上一句是:城阙辅三秦。

2、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3、出处: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诗一起笔,就用了壮阔精整的“地名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从眼前的送别地一跃而至千里之外的对方的宦游地,秦蜀两处,风烟遥望,情思牵连,正是客人送客。点明了宦游人的离别同感。

5、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惜别之感,欲吐还吞。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

6、第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虽有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安,在远分日亲”的成句可供借鉴,但诗人却独标高格,自铸伟辞,语浅情深,成为千古赠行壮别的名句。尾联紧接第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它摆脱了儿女缠绵之辙,一洗儒生悲酸之态,拓宽和升华了前人赋别的真情挚语。

1、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2、原文出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3、翻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意思如下:

2、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城,遥望五津,风烟迷蒙。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指长安附近。“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5、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6、(1)少府:*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7、(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8、(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9、(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10、(5)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

11、(6)海内:四海之内,即**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13、(8)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4、(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6、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1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19、王勃像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1、“风烟望五津望”是一句古诗中的诗句,意为望见远方飘动的烟云,看到远处的五津岭。这句诗语情趣盎然,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五津岭是一个美丽壮观的地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风烟望五津望,如诗一般地展现出神秘、壮丽、美丽的山水风光。望远眺处,烟云缭绕,如缕缕轻烟,令人神往;五津岭高耸入云,险峻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自然氛围中,人们可以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之中,享受心灵的宁静,感受到无限的生命力。

3、“风烟望五津望”不仅仅是一句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人们通过此诗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得以感受到**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同时,这一诗句也成为了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使人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价值。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风烟望五津望”的故事、诗词、文学等等形式,展开阅读、体验、享受,让这一文化价值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tiefuzhen.com/game/202410/13710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